我国航空医疗救援早期由军方或政府承担,20世纪90年代金鹿航空开始了航空医疗转运的业务。近年来,社会关注持续升温,航空医疗救援发展很快,飞行量由2011年的1097小时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3629小时,起降达到1839架次,每年直接运营收入约为1.5~2亿元,全国共有全构型改装的专用医疗飞机约11架(直升机6架、固定翼5架)。
目前全国性的空中医疗救护体系尚未建立,但已经有一些开展模式值得注意:以医院为基础的联盟模式,如北京红十字会的999急救中心,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空地救援合作联盟,首批联盟单位52家,涵盖通航企业、各大医院、国内外救援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,联盟自去年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,共飞行了60余次200多小时,目前在京津冀地区的起降点达89个,拟扩展至200余个。
通航企业独立运营商模式,以华彬的天星和亚盛为代表,专注于医疗救护,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,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;健康服务集成商模式,以国际SOS(北京)为代表,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全套整合的解决方案,从而将国际健康管理和医疗安全救援整合成一个新的产业,将航空医疗转运作为其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实现;关联产业的价值链延伸模式,以山东九九九空中救护公司为代表,该企业利用其强大汽车的会员渠道,拓展价值链,为会员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,专注于道路交通空中救援,拟引进7架飞机在山东设立六个基地,会员缴纳不同的年费就能享受到相应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。
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强烈需求,除了抗震救灾等非常态的紧急救援,常态的需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:一是重大活动保障,如冬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、重要会议等人群集聚的活动;二是道路交通救援,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超1.5亿辆,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近20万,道路交通的援助救护需求日趋强烈;三是特殊消费群体类,比如中国驻外人员、境内外游客以及各国政府驻华人员、企业高管等;四是民众民生健康保障类,日常生活中的突发重危病情形。